时间:2022-12-13 15:19:07 | 浏览:2315
整套易经系统的古籍,也只有《系辞传》上册第九章讲到了用蓍草占卜的方法,其法最为正统,但过程比较繁琐,占事物比较合乎易理。今天先讲数字卦的占法。
伏羲
数字怎么得来?
占数字卦所需要的数字为三组三位数,每组数的第一位不能为零,因为第一位次是零的话这组数就等于是两位数一样的。
得到方法是随机得来,不是有意的编造,想像。比如你让朋友随机报三组三位数,自己想也可,注意要随机。
先天八卦
需要用到的是先天八卦图。乾为天的序数为1;兑为泽的序数为2;离为火的序数为3;震为雷的序数为4;巽为风的序数为5;坎为水的系数为6;艮为山的序数为7;坤为地的系数为8。
即:乾1,兑2,离3,震4,巽5,坎6,艮7,坤8。
先天八卦
占卦举例:
得到3组3位数:第一组:801;第二组:808;第三组:605。
因为八卦是八个经卦,所以要除以8所剩的余数,余数,余数来确定,卦都是由下往上发展的,所以第一组算岀来是下卦。用第一组的801除以8,余数是1,确定下卦是先天八卦中序号为1的乾卦。
第二组数同样的道理也是除以8,得到的余数,余数,余数为上卦。808除以8,刚好能除尽,没有余数,没有余数就取除数8。。先天八卦中序号为8的是坤卦。
第三组数是用来确定爻(读作摇)位的,因为64卦中每卦都是6个爻。所以第三组数除以6来确定爻的位置。即:第三组数605除以6得余数为5,即第5爻
组卦用图
由上表查询可知,得到的卦是上坤卦,下乾卦。坤为地,乾为天,上地下天的卦,为地天泰卦。第三组数算岀来余5,即泰卦第5爻的爻辞就是你所占问事情的答案。可自行找资料确定。
注意事项:
随机得到的数,第一组算岀来余数为下卦,第二组算岀来余数为上卦,第三组算岀来为所得卦爻位。
卜以决疑,不疑何卜?内心有困惑的问题要问才占,不可开玩笑。
由于数字卦每次只能得到一个变爻(由第三组数算岀的只有一个余数,刚好整除就取除数6),所以不可用来占太过重大的事情。
我们常说“拿了一件东西”,这个“东西”是指的有形之物,东方属木,西方属金。没有说拿“南北”的。南属火,北属水。水、火没有具体的形态。有人会说火烫手不能拿,水能拿。那你不用容器拿一个水来。水是遇方则方,遇圆则圆,放在什么样的容器里才是什么样的
很多人都认为易经的八卦似乎很难懂,也很神秘。其中每一个卦的符号都很让人琢磨不透,而且每个卦所对应的文字也很晦涩难懂。其实大家不必给易经蒙上这样神秘的色彩。易经的道理还是很清晰的,就在我们身边,甚至是存在于我们目所能及的地方。想要学习易经,就
八卦是《易经》的基本概念,可代表一切自然现象的动静状态,每个卦由三个爻组成。“卦”有“悬挂”的意思,也代表将各种现象以八种卦之一,将标示竖立起来以便于观察。例如将"天"这一现象,以"乾"这一卦“悬挂”著称。即乾为卦,天为象。一种卦可挂在很多
传说伏羲一划开天,从宇宙万物里面归纳出八种元素,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八种元素。第一是天,抬头看天。第二是地,低头看地。天地是人的根本,离不开的。天地之后马上想到两样东西,水和火。天地水火四个最根本的元素。天地水火就满足了吗,天气热了扇扇子,
昨天小编跟大家聊到了易经中的五行相关简单知识,那既然说到五行,那怎么能少得了八卦,不知其义也肯定早就闻其名了。那么,这八卦究竟指的是什么呢?八卦很简单,这八卦分别指的是乾、坤、坎、离、震、巽、艮、兑这八卦。八卦又根据研究人以及研究时期的不同
提起《易经》,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:《易经》真的可以算命吗?学《易经》真的能掌握命运吗?事实上,“易”代表“变化”,《易经》就是一部反映“变化”的书,可以告诉我们未来变化的趋势和方向。我们知道,大多数书籍都是记录过去的,怎么有一本书可以预测
《易经》作为国家首部开天辟地的占卜神书,有很多人研究它,并且动机更是五花八门。比如有人为了求个吉凶,不惜重金挥霍,买了本《易经》研读,很多人回了个呵呵。有的人为了研究国学,挑灯夜战来探究《易经》,很多人点赞大打折扣。《易经》并非是一本算命的
直觉与易经占卜朱清时(2020.7.23)易经等东方文化保留着上古人类依靠直觉的痕迹,即借助知觉范式直接认知事物和预测未来,科学能避免直觉犯错,但不能忽视直觉。 目录:1. 序言;2.感觉和主观体验;3. 知觉与模式识别;4. 知觉范式与智
作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典籍,《易经》被世人所熟知并非源自国学的传播,而是街头巷尾算命先生云山雾罩的解读。中华文化博大精深,历经千年岁月的洗礼,这些被时光沉淀下来的国学精髓,从尘封已久的纸堆里走出,以逢凶化吉的形式走进寻常巷陌,从某种意义上说也
风水文化源于中国,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。它博大精深,渊远流长,几千年来一直闪耀着神秘的幽光。风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,风水起源于人类由巢居向穴居的过程产生了风水。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中,中国人通过体察自然界的江河竞流,山川俯仰变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