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间:2022-08-30 22:30:54 | 浏览:2923
学习《周易》之前,觉得《周易》是一个云里雾里、牛逼闪闪、神秘兮兮的家伙。学过一段时间之后,对于《周易》的发展演化有了一些认识。
关于《周易》的起源,传统的说法是《易》历三圣而成书,如孔颖达在《周易注疏序》中所言:
在秦以前,《周易》就已被奉为经典,但人们一般把它看做卜筮之书,故能免于秦火而传承不绝。至于易学在汉、宋之间的发展,可以引用《总目》的扼要概括:
将千余年间的易学发展归结为“两派六宗”,自然是极为简要的概括,未必每个学者都可以严格对号入座。不过我们可以借助这个框架,大致勾划一下易学在此历史时段的演进。
汉代学者承先秦易学研究之余绪,以象数解《易》,易学研究遂走上了谶纬一途;而汉儒治经重文字训诂,又使易学流于烦琐。
物极而反,到了汉末,这种研究方法走到了尽头。王弼以义理解《易》,一扫象数之弊。《总目》对此评价道:
王弼的易学研究,对于儒学而言功过参半。王弼(和韩康伯)使易学摆脱谶纬术数,这是他们的功;但他们又将易学引入了玄学,颇令儒家学者不满。正如《总目》所说:
魏晋至隋以前,象数(郑玄注为代表)、义理(王弼注为代表)两派并行。
到了隋代,“王注盛行,郑学寖微”(《隋书·经籍志一》)。汉儒解《易》之作多废,以至于孔颍达注疏《周易》时没有别的古注可引,“诠释文句,多用空言”,可见王注影响之大。孔颍达奉诏作疏,专崇王注,不啻对其他学说的进一步扫荡。
北宋儒学复兴,易学研究的象数与义理两派都得以恢复。当然这种恢复不是文物出土,而是新形势下的再创造。
义理派虽继承了以义理解《易》之传统,但以儒家伦理代替玄学,“阐明儒理”。
象数派继承了以象数解《易》的传统,又提出了各种图式,故宋代的象数派被称为“图书之学”。
总之,《周易》经过历代学者不断阐发,内容越来越丰富,逐渐成为无所不包的知识大全。朱伯崑先生在《易学哲学史·序言》中指出:
文章来源于网络,想要学习更多周易知识,请点击专栏:
专栏
周易应该这样读
作者:学国学网
¥199
1,503人已购
查看
欢迎使用《吉生起名》小程序,免费起名!(中文名、 英文名、乳名小名、查重名、查汉字五行)!姓名伴随人一生一世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,希望在有生之年成就一番事业。一个人,只要他在人群生活,与人交往,他就不能没有自己的名字。一个好的名字,
都以为《周易》很神秘,那是因为你读的书没讲明白,或者说作者自以为明白了,其实自己并没弄懂,《河图》《洛书》《周易》就是上古的天文历法,是二十四节气的原始状态。下面三张图的对比,让你很快看懂《周易》先看一张图,这是一年中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图。
《周易》都讲了些什么。第一,宇宙是从无到有的,这个无却又不是一个绝对的无,所以我们所面对的世界是一个非空非有、非非空非非有的世界。后世的学者经过不懈的努力,初步描绘出《周易》的宇宙生成论。第二,万物之间皆有联系,宇宙是全息的。第三,宇宙从创
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;地势坤,君子以厚德载物——《周易》曾经的的周文王被困在监狱中,用了七年时间不断的演算和研究,最后创造出绝世经典之作《周易》,这部主要在占卜方面有所记载和阐述的书籍,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的经典,也让我们见识了中华文化的深奥
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进步的今天,人们深受科学的影响,从而对古书典籍产生了种种质疑。实际上这确实是一个必经过程,因为过去的人们被困于封建礼教中的时间太长,现在我们在读历史的过程中也会感叹那些时代的封建和腐朽。随着人类的发展进步,人们已经渐渐从封
《周易》可谓是取名的宝典,既可以借助《周易》古诗词取名,又可借助传统文化的周易起名,即以名字笔画笔组成易经的64卦象来起名。高端、大气的名字风格,既可体现出男孩子心胸宽广、无私的品性特点,又彰显出了男孩子高端、时尚的外貌特点。面对这样的名字
关注《吉生起名》小程序,免费起名(中文名、英文名、小名乳名、查重名、汉字五行)。(此处已添加小程序,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)姓名,好比人的衣裳。如果名字过于单一或肤浅,就不能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,自然也不会引起过多人的注意。因此,自古及今,汉
姓名也称名字,是由一笔一画构成的方块汉字所组成的,是个体差异的标志。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,名字于我们的意义,也越来越重要,不再只是一个关于称呼的符号。一个好听又文雅的名字,不仅让身边的人听起来舒服,而且对一生的运势可以起到帮助作用。《易经》
名字念起来会产生声音的磁场,好的名字具有音韵的灵动力,好听悦耳。每个人都有名字,有的人甚至不止一个名字,小名、大名、网名、笔名、艺名、有的名字让人耳目一新,有的名字让人忍俊不禁,有的闻名就想见人,有的相见胜似闻名。一个名字的音、义、型特定组
01、潜龙勿用出自《周易》乾卦。这句话告诉我们,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要注重积蓄力量,韬光养晦,切不可莽撞,出风头。在中国历史上凡是大有作为的人,都有做“潜龙”的历史,比如大明太祖朱元璋。在元朝末年群雄并起,朱元璋先是甘当潜